10月31日下午,2025年度后稷经管讲堂第二十五场报告会在龙珠直播足球C301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杜志雄研究员、武汉大学王少剑教授受邀作主题报告,张晓妮、张蚌蚌、李摇琴、樊文平、崔悦、张翼凌等4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张寒教授主持会议。

杜志雄研究员指出了我国农业面临的资源硬约束与质量效益双重挑战,系统阐释了“数智化”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形态在重塑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中的战略地位与实现路径,为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韧性的农业现代化能力体系提供了学理支撑与政策框架。在微观层面,应以生产方式数字化与规则化重组为切口,通过智能感知、动态诊断与精准控制,将技术进步转化为可验证、可复制的日常绩效,降低生产波动性与质量不确定性;在中观层面,需以产业生态系统化、协同化为导向,推动价值链由分散要素叠加转向链条协同与网络增效,提升全链边际产出弹性;在宏观层面,要完善数据要素产权界定、收益分配与平台治理制度,化解“数据—资本—劳动”三要素异质性带来的交易费用与结构性不平等,确保效率改进与公平提升在同一制度框架内兼容。
王少剑教授系统梳理了从2015年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政策到2023年《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的“1+N”政策体系,指出国土空间已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集成载体和制度抓手。随后,他指出通过空间开发、整治与修复等措施平衡人为碳排放量与人为碳移除量,强调明晰“国土空间—土地资源—生态系统”三重边界的重要性,并将近岸海域纳入蓝碳增汇范围。此外,指出通过建立“双指数”交互耦合模型,识别国土空间开发与碳收支的高速极限—缓慢协调—螺旋上升—低级协调四阶段演化规律,并提出碳拐点的判定方法。最后,王教授得出结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空间,可同时实现碳源布局控制、碳汇能力提升与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建议将碳排放与碳汇指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跨省域碳补偿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2060年前实现国土空间碳中和提供制度保障与决策依据。
会议最后,参会师生与嘉宾就农业数智化转型的任务与路径选择及国土空间碳中和的研究展开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报告会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参会师生反响热烈。此次报告会使参会师生对农业数智化转型和国土空间碳中和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极大地开拓了我院师生的学术视野。